本书充分利用新出的秦汉三国简牍资料,结合传世文献资料,从国家与社会的视角对秦汉时期不同阶段的基层权力与乡里秩序作了相对深入的探讨。
本书首先综合考察了秦汉乡里政治、社会的多元化格局,以此作为乡里秩序研究展开的背景。随着战国以来大量散居聚落的出现,秦汉社会民聚空间呈现出一种多元结构。与之相适应,秦汉乡里机构建置与行政运作同样呈现出多样化格局,尤其是乡亭之制,本书的研究表明,存在县下辖有乡部与亭部、乡亭各辖若干里的格局。
从国家的视角出发,本书利用新出秦代简牍记录的法律文书与行政文书,更好地梳理了秦汉时代行政文书的程式化结构,又对县下司空和田机构进行了考证与研究,结合此前学者对县内“廷”与“官”的区分,对秦简记载的县廷各“曹”的形成提出了一个较为初步的看法,为汉代县下诸曹的起源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从社会的视角来看,汉代社会力量中的三老与游侠,是汉初社会重要的民间权威力量,在维持乡里秩序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然随着官府行政一元化的发展,三老逐渐被纳入行政系统;而武断于乡曲的游侠,则有打击有拉拢,使得游侠产生分化,使得游侠逐渐与官府合作,从而实现官僚系统的一元化统治。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儒学背景的小吏,在东汉社会中具有民间权威与官府权威的双重性格。然到了东汉末年,由于长期灾祸与战乱,传统的基层行政体系在汉末三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乡里组织时有兴废,乡里体系既表现出很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又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但官府仍然是乡里秩序的主导力量,豪强支配乡里民众的现象终究只是在个别地区存在。
本书的研究表明,汉初的民间社会,承战国的遗风,游侠、三老等民间的草根权威,加上原有的父老系统,与郡县吏等政府权力形成了乡里社会的多元治理空间,这是各种官方与非官方的社会势力、民间权威与政府权力互补、互动后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其运作蕴含于“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道德性公共活动,形成了一种各个阶层都认可的公共空间,在和平时期共同维持乡里秩序。虽然民间权威在秦汉四百多年里有过不断变化,但民间社会力量与政权力量所形成的这种公共空间却一直存在,而且其主流并非与国家权力相冲突,而是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