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提出了“道德困境”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个人生活与道德变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梳理了社会转型对道德生活的影响及其建构作用,探索了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运用社会学、伦理学的方法,对社会转型以来我国道德生活的变迁的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挖掘,对社会转型期如何进行道德建设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提出了走出道德困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道德建设的内在逻辑。当前,我们应该把道德建设纳入和谐社会的建构体系中加以考虑,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形成社会和谐与道德进步的互动和统一。
书名走出道德的困境——社会转型期的道德生活研究
作者李彬
出版时间2011-06-01
印刷时间2011-06-01
版次1
印次1
页数286
字数278000
开本16
纸张
包装平装
ISBN号978-7-5648-0442-3
市场价36.5
本站价
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折扣无
图书目录 引 论:社会转型期道德困境的理论表现
第一章 社会转型与道德困境
第一节 社会转型:道德变迁和道德建设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道德困境——一种道德的存在境遇
第三节 走出道德困境——关于道德趋于完善的界说
第二章 经济转轨下的功利与伦理平衡
第一节 经济转轨背景下的道德话语转换
第二节 经济发展遭遇的主要道德难题
第三节 走出道德困境:夯实道德建设的利益基础
第三章 政治生活变迁与道德进步
第一节 政治生活变迁与道德嬗变的内在关联
第二节 政治正义与个体道德
第三节 走出道德困境:道德进步与政治社会的良性互动
第四章 文化整合对道德建设的意义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嬗变
第二节 文化繁荣背后的道德困境
第三节 文化整合与道德建设
第五章 生活方式转变与个体道德建构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方式变化
第二节 生活方式转换带来的道德困惑
第三节 生活世界的回归与个体道德的完善
结 语:和谐社会下的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后 记
专家点评 把伦理学的理论研究和现实研究结合起来,从道德生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当前伦理学研究的新趋势。社会转型以来,我国的道德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社会转型期的道德生活进行全面思考和理论把握是必要的。李彬同志的著作《走出道德困境──社会转型期的道德生活研究》为此做了很好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本书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的全面性、丰富性、可预见性为我们从整体上对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的发展变化作一种反思性和前瞻性的思考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特别是,把中国社会的变迁放在传统与现代、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背景上进行审视,就会发现当前道德现状及其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具有全面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值得关注和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从个体和个体道德的角度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变化进行思考,构成了该书的一种理论冲动。社会发展的可预见性不等于个体发展的可预见性。可以说,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看,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矛盾似乎加大了。这种矛盾一方面可以说,社会的发展与个体发展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对立和背反;另一方面,个体发展的偶然性极大地增加了,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不可预见性和变动不居。社会道德要求和个体道德的现状的矛盾都可以从这一矛盾中找到原因,社会道德的理想性、整体性要求和个体生活的现实性、偶然性有着很多的不协调。
该书说到了道德生活的本质问题,即道德建设的方向问题。认为,道德建设说到底是个体道德的养成。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道德建设对个体生活,特别是对个体道德,又特别对个体精神生活的关注是不充分的。个体道德的生成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有着精神生活需要和物质生活需要的矛盾展现,从个体生活的角度寻找当代道德建设的启示是既是理论的需要,也是现实的要求。该书对此做出了努力。特此推荐!
湖南师范大学 李培超